听高博文讲评弹

  “我有一段情,唱给诸公听。”一曲《无锡景》,悠悠流通于江南水乡之间,好像高博文据守的评弹,传了百年,又唱了百景。

  自小在上海虹口胡同长大,山君窗、旧天井,小贩叫卖声,邻里谈笑间,江浙方言驳杂,这个眉目如画的男小囡守着一台收音机,听评话《三国》,听弹词《啼笑缘由》……那是评弹名家蒋云仙的名篇,成为高博文走上评弹艺术路途的“引路人”。

  评弹这门江南的曲艺,有说有唱,一般一桌二椅,上手持三弦,下手抱琵琶。旧时评弹,发源在姑苏,昌盛于上海,400余年继续不断的开展至今。上世纪初,跟着上海经济开展,江浙评弹名家纷繁举家搬家来沪。新中国建立后,这些评弹名家自发组成一个团队,也便是上海评弹团,聚集各评弹门户的创始人,至今已有74年前史。

  被称为上海评弹团“独养儿子”的高博文,可谓见过大师,探过谷底。上世纪90年代,高博文刚从上海戏剧校园评弹班结业,就遭受职业隆冬。同行们脱下长褂,收起三弦,八仙过海各谋出路,高博文也心动。怅惘间,一位常听评弹的长者指点:民间传统文化有消必有涨,谁在据守,谁的时机就更多一些。

  评弹艺人常有“出码头”一说。江南多水乡,乌镇、朱家角、同里、周庄、西塘等古镇是数百年来评弹的根本扮演阵地。水乡河道纵横,艺人外出扮演,有必要坐船,即谓“出码头”。高博文18岁起“出码头”,白日讲长篇,晚上住书场。评弹艺人的真本事,是一趟趟、一场场拼出来的。老听客们眼光高,凡是有点闪失,哪怕是长衫袖口留长了,都有人提示。摸爬滚打间,高博文逐步生长为听客们口中的“吴韵一哥”,评弹也逐步走出低谷。究竟,河道纵横间,小桥流水人家,生于兹、养于兹的评弹自有那一方六合。

  2017年起,高博文担任上海评弹团团长。他说,评弹的传统与内在不能丢,只要守正,才干立异。他喜爱到传统书场为老听客说传统评弹,将这视为“淋漓尽致的享用”。数百年来,评弹就在水乡的茶室书场间唱响。镇上听客多在书场里包个方位,台上说说唱唱,台下聊聊讲讲,那是他们的适意日子。有的艺人在一地一演就要一个月,直到把一本书说完。现在,在江南地区,每天还有几百家书场在运营。

  高博文相同以为,一定要翻开思路,敢闯敢试。“年代开展不是你能左右的,你只能移步不换形,跟紧年代的脚步。评弹要走近今日的年青人,一定要有所改变。”2024年起,高博文带领上海评弹团进入线上直播,与高校科研团队协作推出AI叙事音乐会。

  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《繁花》的长篇评弹《高博文说繁花》,是一次颇受欢迎的立异测验。扮演打破以往两个艺人一坐究竟的方式,5个艺人在舞台上有说、有唱也有演,既是说书人,也是剧中人。2016年,《高博文说繁花》一经表演便大受欢迎,2019年在香港扮演时,台下的年青观众约占一半以上。

  走进高博文办公室,都会以为本身到了出版社,储物间里堆满了书,沙发上摆满了书。他说,评弹离不开书。自小,自己身边就大师聚集,仅《珍珠塔》一部书,饶一尘、陈希安、赵开生、薛惠君等名家都曾亲授技艺,毫无门户之见。现在,自己也一门心思好好干,把评弹的班“太太平平、兴兴旺旺”交到下一代手里。